胃炎、息、潰瘍等病癥在同一位患者上出現,初看起來病非常復雜,治療也變得無從下手。然而只要找準病機,這些病癥就能夠得到有效的治療。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名醫王邦才老師是如何解決這種問題的。

翁某,,69歲,退休。初次就診時間是2018年1月6日。患者表示自己已經有1年的時間出現胃脘脹滿和反酸的癥狀。1年前,患者在沒有明顯因的況下出現胃脘脹滿的覺,經常出現反酸,尤其是在進食后更加明顯。在當地醫院進行胃腸鏡檢查后發現,患者患有糜爛胃炎、十二指腸多發息和小腸多發潰瘍。醫生給予奧拉唑腸溶膠囊和鋁碳酸鎂片等藥進行對癥治療,但效果不明顯,所以患者前來尋求王邦才老師的治療。

在王邦才老師的診斷下,患者出現了胃脘脹滿、反酸、口干口苦、睡眠不好、神疲乏力、腰背酸痛、食尚可、大便黏溏、小便帶泡沫等癥狀。西醫診斷結果為糜爛胃炎、十二指腸多發息和小腸多發潰瘍。中醫診斷結果為滿,辨證結果為熱中阻。治療方法為清熱化和胃。方包括蒼、六曲、香附、生山梔、炒枳殼、炒白芍、生甘草、薏苡仁、敗醬草、制附子、生山楂和木香等草藥,共計7劑。

第二次就診是在1月13日。患者表示反酸和胃脹有所緩解,但神疲乏力、腰背酸痛、口苦口干等癥狀仍然存在。舌紅、苔黃膩、脈細。治療方法與第一次就診相同,只是減了生山楂的劑量,并增加了生黃芪的劑量。同樣是進行了7劑的治療。

第三次就診是在1月20日。患者表示胃脘到舒服了,反酸癥狀明顯減,口干口苦的覺也有所減輕,睡眠有所改善,大便況也有所好轉,神狀態和腰背酸痛也有所改善,小便泡沫減。繼續服用之前的草藥方劑1個月后,所有癥狀都恢復正常。3月2日進行了胃腸鏡檢查,結果顯示淺表胃炎,十二指腸息和小腸正常。

從患者的脈象和癥狀來看,患者已經接近70歲,脾腎功能趨虧,飲食不節,脾運失司,氣滯阻,阻遏胃腸氣機,胃失和降,因此出現胃脘脹滿和反酸等癥狀。邪長期滯留導致熱蘊結,引發息的生長,且病加重損傷了腸道。脾喜燥而惡邪存留就會導致脾失健運。胃喜潤而惡燥,但過度潤澤也會阻滯氣機,導致胃失和降。小腸是“盛之”,主要負責盛和消化質,邪阻滯在腸道中會使小腸的功能失調,長期下去會導致熱損傷腸道。舌脈的觀察進一步確認了熱的證候,病位在脾胃。治療方法為使用越鞠四逆散加薏仁附子敗醬散的方劑,以達到理氣化和胃,清熱潔腸通腑的目的。臨床上,胃腸疾病大多由邪引起,我擅長使用通法進行治療。越鞠四逆散可以理氣清熱化,氣行則自去,去則熱難留。薏苡仁附子敗醬散常用于治療痢下日久,瀉而不爽,或夾黏的病癥。在這種病癥中,使用越鞠四逆散和薏苡仁附子敗醬散的組合可以增加祛清熱潔腸的功效。當熱逐漸化解后,可以加黃芪、山藥和白等草藥來健脾益氣。大劑量的薏苡仁長期服用對消除息有一定的作用。

通過這個病例,我們可以看到中醫名醫王邦才在治療復雜病癥時的經驗和方法。他通過辨證施治,找出患者的病機,并針對病機使用中草藥進行治療,最終取得了良好的療效。這個案例也展示了中醫藥在治療胃腸疾病中的獨特優勢。但需要提醒的是,本文僅作為知識分,不能代替專業醫生的建議和診療。如有需要,請咨詢和聯系正規醫療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