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進行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新中國立之前,我國擁有80萬名中醫,而到了1949年這一數字降至50萬,但如今僅剩下27萬多名中醫。而在這27萬名中醫中,真正堅持使用中醫思維看病的人不到十分之一,甚至不到3萬人。與此同時,醫院不斷擴建,新醫院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從1949年的8.7萬名西醫從業人員增加到了現在的175萬人,速度高達20倍。然而,隨之而來的問題也接踵而至,許多無法治愈的疾病越來越多,治不好的病也越來越多,并不是因為建國后的病難以治愈,而是因為不良醫生太多了。許多醫生只是為了名和賺錢,一旦患者患上脂肪瘤或者結節,他們就會選擇手,因為手費用高。一旦遇到糖尿病、高或高脂,他們就會說這輩子無法治愈,只能依靠藥維持,因為他們沒有用心研究,所以也無法治愈。如果醫生們稍微有點良心,許多疾病就不會被上不治之癥的標簽,許多人也不會依賴藥或者支架來維持生命。再以脂肪肝為例,無論是依靠藥還是手都無法真正治愈,因為脂肪肝的原因是一堆痰,如果藥不對癥,就無法治愈。曾經有一個患者患有中度脂肪肝,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異常,脈舌苔發黃,口干發苦。經過辯證,給予了金玲子、佛手、白芍、金、瓜萎、覺參、茯苓等方劑。半個月后,右側脅助的疼痛消失,食有所恢復,繼續服用半個月后,各種癥狀全部消失,B超檢查顯示脂肪肝消失,甘油三酯恢復正常。對于肝臟上的疾病,我們應該從脾臟手。這類疾病是由于肝氣不暢,肝屬木克脾士,久而久之會破壞脾臟的運作。脾臟主要負責運化質、氣,才能為提供滋養。如果脾臟功能弱,氣、津和水等就會混為一談,中醫稱之為痰濁。這種痰濁像豆腐渣一樣,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惡心的痰,痰濁越來越多,積,新陳代謝不暢,堆積在肝臟中。脈代表有邪,舌苔發黃代表有熱邪,口干發苦代表肝氣不平,膽氣上逆,總的來說就是痰濁積,肝膽不和。中醫的辨證思路是怎樣的呢?首先要疏肝理氣,使用金玲子、佛手、白芍等藥來疏肝解郁,改善肝上的郁結;其次要鏟除垃圾,使用金、瓜萎等藥來消化積聚質;最后要健脾和胃,使用黨參、茯苓等藥來滋補氣,加固脾胃,并清理垃圾。經過幾十年的臨床經驗,我認為治療疾病必須從本上解決,否則就像割韭菜一樣,只是解決表面問題,治標不治本,對患者無益。作為醫生,醫德應該是首要考慮的,我們應該把心思放在患者上,這樣就不會出現治不好的病。溫馨提醒:每個人的況不同,以上中藥用量需要據自況來決定,況進行辨證加減。(上述容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