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經》最早提出了“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的理念,即采取相應的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發展。中醫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雖然這一思想在臨床實際中對于應用并不被很多人理解,但它實際是中醫藥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未病先防的理念主要在于調攝養生。這包括法于自然和調理志。法于自然強調順應變化,起居能順應四時的變化。對于四時不正之氣能夠及時回避,能夠順應“春夏養,秋冬養”的規律。而在新冠的中醫藥防治中,盡管中醫不能鑒別“病毒”,但對病毒出現后帶來的“瘟疫”及其變化規律有著充分的認識。中醫藥的治療方法以預防重癥出現為主,通過以連花清瘟膠囊等為代表的藥開展治療。調理志也是非常重要的,疫期間的焦慮會加重患者的病,所以調理志實際也是一種"未病先防"。

既病防變則依據五行生克為例,據臟腑間五行而起的相生相克關系,正確預測到疾病發展則能及時阻斷疾病的加重或轉變。一個最經典的例子就是醫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所說的“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這一理念在中醫藥中得到了實踐和應用,對疾病的發展傳變有著重要的意義。

因此,中醫“治未病”思想的應用在預防和治療疾病中有重要的意義,對人們的健康有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