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有一些中藥在傳承的過程中,往往出現了基原混淆的況,所以這些中藥的古今功效必然會發生改變,然而,有些傳唱已久的歌訣,可能在現代來說,并不準確,但卻往往又歪打正著,讓人好不意外。比如,茵陳與青蒿,不僅文學界有人把它們倆搞錯,就連中醫界也有人把它們弄混。作為文學界不清楚青蒿和茵陳的區別無可厚非,但是中醫界卻也把茵陳和青蒿混淆了,實在令人費解。當然,“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只要我們能保持一顆求學的心態,察真相就好,至于“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的事,也自然不必矯枉過正。

可能說到茵陳,很多人都比較悉這樣一句話,那就是“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意思是說,茵陳這味中藥實際上是一味“吃青春飯”的中藥,它是“越越值錢,越老越無用”,然而,比較搞笑的是,清代文人潘榮陛在寫這首打油詩的時候,其實是在說青蒿和茵陳是同一種植,“青蒿為蔬菜,四月食之,三月則采藥為茵陳”。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近代十分杰出的醫學家張錫純卻說“茵陳者,青蒿之苗也”。但是,從藥用植學的角度來說,茵陳是茵陳,青蒿是青蒿,二者的基原本不是一回事。古人為什麼會把茵陳和青蒿弄混淆?茵陳和青蒿是同一種植嗎?不是!青蒿是科植青蒿或黃花蒿的全草,而茵陳是科植濱蒿或茵陳蒿的全草,也就是說,這兩味中藥這是同科,但原植卻并不相同。實際上,茵陳是茵陳,青蒿是青蒿,二者本就不是一回事。不過,由于二者都是科植,而且外形上有那麼一丟丟相似,但如果細心觀察,就會發現這兩種中藥的原植是各不相同的,因此,無論是將青蒿當茵陳,還是將茵陳當青蒿,都是不符合藥用植學的。

茵陳這味中藥,最早出自《神農本草經》,對于茵陳最初的作用,《神農本草經》言簡意賅的給茵陳劃了兩條道,第一個是用于治療“風寒熱邪氣”,第二個是用于治療“熱結黃疸”。后來《名醫別錄》中對于茵陳的作用,在繼承《神農本草經》的基礎上,有了新的進展,對于茵陳的功效,提出了“除頭熱,去伏瘕”的概念,這與現代藥理發現茵陳可用于抗病原微生、抗腫瘤的作用,有些類似;對于茵陳的臨床應用,主要集中在“通發黃,小便不利”方面,也就是熱黃疸,這與醫圣張仲景治療黃疸所用茵陳的思路一脈相承。隨著后世醫家的不斷研究發現,茵陳的作用也在逐漸被拓展,比如唐代醫家陳藏指出,茵陳有“通關節,去滯熱”,五代時期的日華子指出,茵陳能用于治療“天行時疾”、“瘴瘧”這樣的傳染疾病,也能用于治療“熱狂”、“頭痛頭旋,風眼痛”等科疾病,還能用于治療“人癥瘕”等婦科雜病,更能治療“損乏絕”的疑難雜癥。明代醫學家陳嘉謨為茵陳增加了“行滯止痛,寬膈化痰”兩大作用。在清代,《醫林纂要》對茵陳的作用,概括為“堅腎,燥脾,去郁,解熱”四個方面;《本草再新》對于茵陳的作用,也進行了系統總結,認為茵陳有“瀉火”、“平肝”、“療瘡火諸毒”,以及“化痰,止咳,發汗,利,消腫”等多方面的作用。也就是說,自古以來,對于茵陳的作用,其實已經逐漸拓展到比較寬廣的領域,但是在現代,基本上將茵陳的作用窄了,現代基本上主要是圍繞著“清熱利、利膽退黃”這幾個方面了。對于茵陳“通關節”、“行滯止痛,寬膈化痰”、“堅腎”、“去郁”、“平肝”、“止咳”、“發汗”、“消腫”,以及“療瘡火諸毒”等方面的奇妙作用,卻漸漸被雪藏。茵陳這味中藥傳承了幾千年,功效卻越走越窄,真是讓人唏噓不已,不讓我想起民間一個歇后語:三十的玩龍燈,越玩越回去。

茵陳這味中藥,在臨床運用中,既可以單味中藥使用,劑量可大可小,都能起到相應的作用,不過一般與大黃、梔子配伍使用,效果更好。對于茵陳的配伍,除了梔子與大黃之外,還可以與澤瀉、豬苓等中藥配伍,對于小便不利比較顯著的患者,頗有良效;另外,茵陳與附子、干姜等中藥配伍,可以起到除寒、退黃疸的作用。也就是說,茵陳這味中藥,既可以用于黃,又可以用于黃,堪稱是治療黃疸的圣藥。茵陳從《神農本草經》,到當代的中藥學,歷經幾千年的發展,之所以在現代集中在“清熱利、利膽退黃”方面,最主要是因為茵陳在護肝利膽領域的確療效卓著,至于茵陳在其他方能的作用,就被掩蓋了。尤其是在現代,茵陳被廣泛應用于治療黃疸、肝炎等肝膽疾病。可以說,茵陳這味“吃青春飯”的中藥,它去氣是靈丹,它治黃疸是妙藥,對肝膽有著良好的作用。而且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茵陳主要有抗肝損傷、利膽、抗病原微生、抗腫瘤等藥理作用,在現代臨床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不過,對于茵陳這味中藥,也有一些注意事項,比如脾胃虛寒、蓄發黃以及虛萎黃的,不宜使用。【本圖文由“神希園”新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圖鑒),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復制】

中藥茵陳與青蒿的區別及功效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