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在治療疾病時,有一種特殊的用量方法,即君藥獨重。方劑中的藥有主次之分,其中的君藥是針對主要病因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因此用量宜大。為了取得更好的療效,一些方劑中的君藥的用量需要特別加重。李東垣在《脾胃論》中說:“君藥分量最多,臣藥次之,佐藥又次之。不可令臣過于君,君臣有序,相與宣攝,則可以邪除病矣。”這句話表明了君藥在治療中的主導地位。
舉例來說,桂枝湯原本是一種解表的方劑,但在加大量飴糖(一升)并倍用芍藥后,它不再以桂枝解為中心,而是以飴糖的甘溫健脾作為主要作用,實現了“脾緩,急食甘以緩之”的效果。這樣一來,桂枝湯從解表的劑型一躍而為溫中補虛的小建中湯。
對于中風證,它是虧、氣逆并走于上所致的。《素問·調經論》中提到:“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針對這種況,鎮肝熄風湯重用了善下行的牛膝(30克),它可以引下行,抑制,并滋養肝腎。在補還五湯方中,生黃芪(125克)被重用,使它的用量達到全部活化瘀藥的總量的五倍。這樣一來,黃芪的作用會更加專注而全周行,大補元氣,使氣旺行。
清瘟敗毒飲是主治瘟疫的方劑,它重用生石膏作為君藥(最大至250克),起到直接清胃熱的效果。因為明胃是水谷之海,氣生化之源,十二經脈的氣都來源于胃,而明胃又是多氣多之經。如果能清除明胃的熱邪,那麼十二經的火熱就會自然消退,熱也會減退。
此外,還有一些藥雖不是方劑中的君藥,但據病需要而加重使用,也需要引起重視。例如逐痰峻劑滾痰丸,雖然以礞石鎮墜為君,但大黃、黃芩的用量較大,旨在滌實熱,以開通痰火下行之路,使痰積能夠通過腸道排出,從而緩解癲狂驚悸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