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藥副作用時,我們常常想到的是傳統意義上的“西藥”。在藥說明書中,這類藥都標明了忌癥,提醒人們“是藥三分毒”。然而,當談到中藥時,我們常常想到的是“忌口”,即在服藥過程中應該避免哪些食,以免影響中藥的效果。而中藥的副作用通常被大家有選擇地忽略了。很多人認為中藥都是“純天然”的野生或種植的,中國人吃了幾千年了,所以安全是有保證的。然而,正是這種認知讓很多患者吃了“中藥”的虧:不合理甚至錯誤的中藥配方讓他們遭了“副作用”的困擾。

首先,讓我們來談談一條關于不當使用中草藥副作用的大新聞:最近,在醫學期刊《斯堪的納維亞婦產科學報》上發表了一篇中國學者進行的研究文章:《孕婦中藥暴與先天畸形風險:一項多中心前瞻隊列研究》。這項研究認為,在孕婦懷孕早期和孕前半年使用不當中草藥的況下,可能會增加新生兒先天畸形的風險。這項研究歷時3年,從2017年8月開始,到2020年8月結束。研究者跟蹤了中國12個省市共23所三甲醫院的孕婦,收集了1萬6千多位孕產婦及其新生兒的臨床數據。通過調查,結果顯示:在所有追蹤案例中,共有273名嬰兒存在先天畸形,發病率為1.63%。其中,未使用相關藥的孕產婦的胎兒先天畸形發病率為1.46%;使用西藥的孕產婦的胎兒先天畸形發病率為2.01%;而服用中藥的孕產婦的胎兒先天畸形發病率為3.46%。從結果來看,孕產婦不當使用中草藥會有明確的胎兒先天畸形風險,甚至比使用西藥的風險還要高。研究者還對數據進行了更詳細的分析,發現孕婦在懷孕期間使用兩種以上的中草藥配方,胎兒的先天畸形率風險大幅上升,達到5.84倍。此外,孕婦懷孕前半年使用不當中草藥,與胎兒先天心臟發育缺陷相關,風險上升了12.69倍。其他與中草藥相關的研究也表明,“藤”和“黃芩”這兩種藥可能是影響胎兒發育的關鍵分。

另外,還有一種更“可怕”的中草藥材給使用者帶來了深遠的傷害。2017年10月18日,《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這本國際權威雜志發表了一篇令人震驚的封面文章: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草藥可能導致肝癌的發生!新加坡和我國臺灣的科學家首先研究了來自我國臺灣兩家醫院的98個肝癌標本,對它們進行了全外顯子組測序,結果發現78%的標本中帶有馬兜鈴酸的“分子標記”。隨后,他們又對來自世界各地的1400份肝癌標本進行了研究,發現來自地的89個肝癌標本中有47%的病人帶有馬兜鈴酸的“分子標記”;越南的26個標本中有5個與馬兜鈴酸有關;而北的標本中只有4.9%的標本帶有馬兜鈴酸相關的“分子標記”;歐洲的標本中只有1.7%的標本帶有該“分子標記”。馬兜鈴酸是眾多中草藥中都富含的一種化合,而包括我國臺灣在的東南亞地區,中草藥非常流行。因此,這些地區的肝癌普遍帶有馬兜鈴酸的“分子標記”。事實上,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有研究提示馬兜鈴酸可能致癌了。迄今為止,已經有四五十篇公開發表的學論文表明,馬兜鈴酸可能與泌尿系統腫瘤的發生切相關,尤其是與腎癌和膀胱癌。臨床研究顯示,大約10%到30%的東南亞地區膀胱癌患者攜帶有馬兜鈴酸相關的“分子標記”,而馬兜鈴酸產生的致癌質竟然可以在留存超過20年!馬兜鈴酸廣泛存在于許多中草藥材中。

面對這些問題,我們需要有一種正確的態度來對待中藥的風險。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中醫藥對我們有明確的醫學幫助,而會對我們造傷害的只是“不當”使用的中草藥材。國家藥典中對毒明顯的藥材有警示,并規定了藥材的劑量。一些中藥材的炮制方法也降低了毒。然而,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中藥也存在副作用的問題。我們不能盲目相信其安全,不能將中藥當作飯菜吃,也不能將藥材與保健品劃等號。最重要的是,我們在使用中藥時一定要去正規醫院接診斷并開方,切勿相信江湖神醫。最后,對于中醫藥的發展,我們需要進行嚴謹科學的研究,通過真實世界的數據總結目前使用的中藥的療效和副作用,發現更多潛在風險的分,并淘汰那些藥效不明的配方。只有經過淘汰,才能使中醫藥的寶庫真正與時俱進,而不變垃圾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