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有著獨特的用量規律,有些方劑中不僅使用了藥量較多的藥材,同時也會使用藥量較的藥材。比如治療肺痿的麥門冬湯,需要大量使用麥冬(七升)來滋養潤、清虛熱,同時搭配量的半夏(一升)來降逆下氣,化解涎沫。盡管半夏有辛溫的質,但與大量的麥冬配伍使用時,不會覺得過于燥熱,反而能夠滋養麥冬,使其不會過于膩滯,相互協同作用。另外,治療疽的和湯需要大量使用地(30克)和鹿角膠(9克)來滋養,在充足的基礎上,再使用量的麻黃(1.5克)來發越氣,打開腠理,從而能夠使寒凝之毒從外部解散。完帶湯則需要大量使用白(30克)和山藥(30克)來健脾除,同時配以量的柴胡(1.8克)、黑芥穗(1.5克)和陳皮(1.5克)來升提肝氣,調理氣機、健脾收止帶。岳中教授評論說:“方中山藥、白的用量可謂是較大的,而陳皮、柴胡、黑芥穗的用量則較小。大量的藥材起到滋養補充的作用,而小量的藥材則起到散解消散的作用,將補養和散解相結合,將消散和升提相結合,用量雖然奇特,但卻符合古代醫家的治療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