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太子參在古今所指之不同,這引發了人們的疑問。這種差異是因為真假相似還是劣質替代良品?不久前,我分了一篇關于中藥太子參的文章。其中提到現代所稱的太子參與古人所說的太子參并不相同。清代著名醫藥學家吳儀在《本草從新》中記載:“太子參,雖然細小如參條,短而結實,但有蘆紋,功效不輸于大參。”清代醫藥著作《本草綱目拾》也有記載:“太子參即遼參中的小個,不是另一種植。”然而,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太子參已經與清朝時期的太子參不同。現代所用的太子參是石竹科植異葉假繁縷的塊。這一點在民國時期的醫學著作《中國藥用植志》中有明確記載。

因此,一些人對此到非常驚訝,并提出了問題。為什麼古今所指的太子參種完全不同呢?是真假相似還是劣質替代良品?對于這個問題,我認為有以下兩種可能。首先,中醫中藥學家為了避免混淆。清代時期所說的太子參實際上是遼參(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人參,而不是海參)中的較小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長白山人參。因此,清朝時期所說的太子參在功效和作用上與人參基本相同。為了避免混淆,將太子參和人參所指分開也是合乎理的。其次,清朝時期遼參(人參)的產量問題。在那個沒有人工種植的時代,人參的采摘量本來就非常稀,太子參(人參中的小個)更是麟角。因此,人們開始尋找一種可以替代其功效的藥材種。人們逐漸發現石竹科植異葉假繁縷的塊形狀與小人參相似,而且同樣有補脾益肺的良好功效。因此,后者開始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并逐步取代了小人參的太子參之名。

實際上,不僅太子參這個名字所代表的藥材發生了改變,人參也經歷了古今產生的變化。清代名醫張錫純認為古代所說的人參并非今天所說的東北人參,而是臺黨參。當然,這些都是次要的話題了。

無論是真假相似還是劣質替代良品,我們只需要知道現在的太子參也被稱為孩兒參、參。它的味道甘甜微苦,質平和無毒,歸于脾和肺經,有補氣健脾、生津潤肺的良好功效,這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