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是中醫藥理論的重要組部分,擁有富的功效和用法。下面將介紹幾種常用中藥的功效及用法用量。

1. 艾葉:艾葉有散寒止痛、溫經止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療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吐、衄、崩經多、妊娠下等疾病。常用量為3-9克。對于肝細胞損害、中毒肝炎等況,大劑量使用可能會引起胃腸道炎癥等問題。外用適量,可以進行灸治或熏洗。

2. 檳榔:檳榔有殺蟲消積、降氣、行水、截瘧的功效。適用于绦蟲、蛔蟲、姜片蟲病、蟲積腹痛、積滯瀉痢、里急后重、水腫腳氣、瘧疾等癥狀。常用量為3-9克,對于绦蟲、姜片蟲病,可使用30-60克,最大劑量可達120克。

3. 白果:白果有斂肺定、止帶沙、小便的功效。適用于痰多咳、帶下白沙、尿、尿頻等癥狀。常用量為4.5-9克。研究表明,白果在定湯中的使用量為21枚(約為25克),重用白果可以提高定效果。

4. 半夏:半夏有燥化痰、降逆止嘔、消散結的功效。常用于痰多咳、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悶、梅核氣等癥狀。常用量為3-9克。對于止嘔除可使用10-15克,開胃可使用15-30克,安神、治療失眠需要使用30克或更大劑量。不宜與烏頭類藥材同用。

5. 薄荷:薄荷有宣散風熱、清頭目、疹的功效。適用于風熱冒、風溫初起、頭痛、目赤、痹、目瘡、風疹、麻疹、脅脹悶等癥狀。常用量為3-6克,在逍遙散中僅用3克,以疏達肝木;在蒼耳子散中可使用15克,以發散風熱、清利頭目。

6. 白:白有健脾益氣、燥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適用于脾虛食、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不安等癥狀。常用量為6-12克,治療寒腰痛、止帶下可使用30克或更大劑量,大劑量使用可達30-60克,有益氣通便、通瀉的作用。

7. 白芍:白芍有平肝止痛、養調經、斂止汗的功效。適用于頭痛眩暈、脅痛、腹痛、四肢攣痛、虛萎黃、月經不調、自汗、盜汗等癥狀。常用量為6-15克。對于養肝止痛、平抑肝的功效,可使用6-30克。30-45克有利尿作用,適用于耗損、小便不利等癥狀。不宜與黎蘆同用。

以上介紹的是幾種常用中藥的功效及用法用量,供大家參考。用藥時,應據病和醫生建議進行合理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