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的瑰寶,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中山市委、市政府長期以來高度重視中醫藥發展,全力推進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示范試點項目建設,持續加強中醫藥服務系和能力建設。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山市已全面建15分鐘優質中醫藥服務圈。
一、投持續增加,中醫藥資源總量節節攀升。近五年,中山市財政用于中醫藥事業的經費逐年上升,財政累計投39.12億元用于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同比上一個五年增長101.65%,年均增長11.2%。在財政的強大支撐下,市中醫院先后完4次遷建,全市近五年中醫機構數、床位數、醫師數年均增長超過11%,在全省率先實現鎮街醫院和社區“中醫館”100%覆蓋。截至2023年10月,全市中醫類醫療機構達到216家,中醫類別醫師達到2204人(副主任以上職稱382人),均為歷史新高。高層次中醫藥人才建設持續推進,全市2023年新增省名中醫3人,新增數量居全省地級市第3位,現有省名中醫10人;引進了10余名國高水平專家,建有近20個“國字號”“粵字號”等高層次名中醫工作室。同時,正積極推進院士、國醫大師、岐黃學者等高水平中醫藥人才團隊的引進,開展中醫類別醫師擴增行,力爭到2025年引進中醫類別醫師超過500人。
二、布局優化,中醫藥服務系頂天立地。中山市始終堅持推進中醫藥服務資源布局優化,將國家發展中醫藥的戰略部署與中山區域衛生規劃實際科學融合。通過補短板、建閉環,中山市較早建了市-區域-鎮街-社區四級中醫藥服務系,在全市東南西北四大片區設立了區域中醫醫院,全面建了“15分鐘優質中醫藥服務圈”,使中醫藥服務手可及。市中醫院還建了中藥配劑中心,群眾在家門口即可便捷的中醫診療和中藥智慧煎煮配送服務。到2022年,中山市民已調配、煎煮并免費配送了550多萬劑中藥。此外,中山市正推進2家鎮街醫院轉型為中醫類別醫院、鎮街綜合醫院中醫科補短提優,提升了46個中醫館和188個中醫閣的建設工程。到2025年,全市中醫藥服務系將開創“頂天立地強腰”的新格局。
三、涵建設,中醫藥服務能力持續增強。中山市始終注重中醫藥服務涵建設,加快推進高水平中醫醫院建設,引領帶全市中醫藥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全市累計建中醫類國家級重點專科4個,省級重點專科24個,市中醫院是全國首批三級甲等中醫院、國家示范中醫院、廣東省中醫名院,開放床位超過2000張,年總診療人次達229萬,“國考”排名穩居百強,其中2021年居全國第71名,學科建設水平居全省中醫序列第2位;陳星海中西醫結合醫院是全國首家粵港合資三甲中西醫結合醫院、全國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示范單位。中山市發揮龍頭引領和輻作用,通過“名醫下基層”“醫聯”“專科聯盟”“特人才培訓”等多種方式,推醫療資源下沉基層,帶基層不斷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目前,全市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0%設立“中醫館”,100%能開展8類以上中醫藥適宜技。全市各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100%能開展6類以上中醫藥適宜技。
四、創新推,中醫藥工作機制鮮活有力。中山市積極參與廣東省建設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創新中西醫聯合診療模式,推廣有機制、有團隊、有措施、有效的中西醫結合醫療模式。首批遴選了5家“旗艦”醫院和“旗艦”科室開展試點,涌現出“純中醫兒科病房”、粵港共建中西醫結合準腫瘤診療中心、“針灸全科化”等新模式、新經驗。中山市還加快醫保中醫支付方式改革,實現了“五個率先”:同一疾病中醫治療費用比西醫降低31%,個人負擔降低25%,中西醫兼容的DIP基本醫保支付系選“全省醫改十大創新典型案例”。同時,推進中山市中醫藥管理局設置,明確鎮街中醫藥管理工作機構及職能,不斷增強中醫藥管理效能和專業。中山市還推中醫藥融健康行模式創新,依托市-區域-鎮街-社區四級中醫藥服務網絡、“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系和中醫康復服務網絡,選取中風、痹、骨痿三個病種開展試點,推進中醫藥“防治康”一化健康服務模式創新,將中醫藥的獨特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群眾健康保障。
綜上所述,中山市持續推進中醫藥事業發展,助力健康中國建設。通過增加投、優化布局、提升涵和推創新,中山市不斷提高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了優質中醫藥服務系,為廣大群眾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質量的中醫藥服務。在未來,中山市將繼續致力于中醫藥事業的發展,為健康中國的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