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寫后文章:

近日,上海大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團隊發布的《中國電子煙用戶特征及公共健康影響報告(2023)》顯示,近七電子煙用戶認為,從卷煙改用電子煙后健康狀況有所改善。特別是使用國標產品的用戶,自報癥狀改善的比例更高于非國標產品用戶。這份報告是電子煙產業規范發展1周年后,首個發布的大規模調研果。

報告數據顯示,68.1%的用戶認為由卷煙改用電子煙后,健康狀況有所改善。特別是咳嗽、咽痛、有口氣、口干、口苦、牙齒和手指發黃等癥狀得到了改善。(圖:68.1%的用戶報告,改用電子煙后健康狀況有所改善)

調研還發現,使用國標產品的電子煙用戶,自報多種癥狀改善的比例高于非國標產品用戶,差距有統計學意義。例如,對于咳嗽癥狀,國標產品用戶中有30.3%自報改善,而非國標產品用戶中僅有23.9%表示該癥狀改善。其他癥狀如咳痰、咽痛、牙齒、手指發黃、有口氣、口干、口苦等也呈現類似的比例。(圖:電子煙國標產品使用者自報多種癥狀改善的比例高于非國標產品使用者)

研究團隊負責人、上海大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蔡雨認為,《電子煙》國家標準對有害質與添加劑的使用做了嚴格規定,為電子煙產品劃定了安全底線,因此國標產品的安全可能更高。據介紹,《電子煙》國家標準嚴格限定了霧化的煙堿濃度、總量及雜質和污染的上限,明確要求霧化中不應使用致癌、致突變、生或呼吸系統毒質、與能量和活力有關的添加劑和興劑、可能使消費者產生有益健康或降低危害誤解的質,及單純染用途質。

然而,約1%的電子煙用戶報告,使用電子煙后狀況變差,主要表現為口干、口苦等。研究團隊認為,霧化中的甘油、丙二醇均有吸水,可能會導致黏干燥,造口腔不適。因此,蔡雨提示,雖然國標產品相對安全,但電子煙仍有健康風險,應止未年人接和使用。他建議將煙草控制與危害最小化相結合,探索減害戰略的應用可能。

在國外,一些國家已經開始采取措施推廣電子煙作為危害較小的替代品。例如,瑞典計劃將吸煙率降至5%以下,為歐洲第一個“無煙”國家。英國也計劃通過鼓勵吸煙者使用電子煙替代卷煙來降低吸煙率。蔡雨建議,中國可以借鑒這些經驗,基于公共健康風險最小化的原則,探索減害戰略的應用,并開展準的毒理、細胞、、臨床和流行病學研究,以進一步探明電子煙的公共健康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