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社會快速變革的同時,神衛生事業面臨著更多的挑戰。神衛生領域在全國范圍發展,不同地區的神衛生機構各,各自展示著自己的魅力。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的劉鐵橋、郝偉以及上海神衛生中心的趙敏等專家都在這一領域做出了杰出貢獻。

人類對質的理解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早期認為癮源于個格缺陷,是自愿選擇的結果,是神層面的道德和意志缺乏問題。因此,在防止癮方面,往往會強調個人責任,并采取懲罰措施。然而,從生醫學的角度來看,癮行為有疾病的特征,如行為失控、戒斷癥狀、耐增加等。因此,把癮視為一種慢、復發、復雜的腦部疾病是更為科學的觀點。長期使用質會影響腦部的多個系統,特別是與獎賞、機、學習記憶、自控等行為有關的神經環路,導致個出現強迫尋求藥的行為和一系列神與癥狀。癮者通常有對質更易、對應激反應更強烈、行為更沖以及更容易患上其他神行為障礙的特點。在DSM-5中,質相關和癮障礙包括質和非質相關的癮障礙。質相關的癮障礙包括酒、咖啡因、大麻、致幻劑、吸劑、阿片類藥、鎮靜催眠和抗焦慮藥、興劑、煙草以及其他未知的質。而非質相關的癮障礙只包括賭博。2018年,世界衛生大會投票通過,正式將游戲障礙歸類為行為癮。此外,購癮、癮、運狂、食癮等也值得關注和研究。

癮醫學的誕生與發展可以追溯到Hippocrates時代。1784年,國學者Benjamin Rush首次發表了關于酒對人腦和影響的調查,提出慢酗酒是一種由不道德行為引起的疾病,但可以通過醫學治療使其康復。在19世紀至20世紀初期,癮醫學開始專業化發展。1849年,瑞典學者Magnus Huss出版了《慢中毒》一書,癮醫學發展的里程碑。他認為慢中毒的相關癥狀是一個獨立的疾病組。到19世紀80年代,人們開始關注癮者治療后的復發問題。隨著對癮的生學基礎認識的深,慢中毒導致的神經神障礙引起了廣泛關注。德國學者Carl Wernicke于1881年發現慢中毒可引起多發神經炎合并神障礙,被命名為韋尼克腦病;俄羅斯學者Sergei Korsakoff于1887年描述了一種酒所致的神疾病,主要表現為思維混、錯構、虛構、幻覺、刻板和淺的語言,被命名為科薩科夫綜合征。

然而,20世紀初至70年代是癮醫學發展的低谷期。由于許多國家采取毒的立法措施,導致許多治療機構關閉,癮醫學的發展到阻礙甚至倒退。直到1935年匿名戒酒會的立,癮醫學才得以改善。匿名戒酒會倡導酒依賴患者到醫院接治療,并在社區中接康復。我國癮醫學的發展起步較晚。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阿片類毒品在我國重新興起,加上我國男吸煙率居高不下,酒相關問題也逐漸顯現,癮問題才到國學者的關注。經過30多年的努力,我國的癮醫學已初雛形。學機構的建立與學的開展、學著作、期刊和指南的出版、癮行為的治療以及科學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進展。

然而,我國的癮醫學仍于邊緣薄弱學科的階段。相關研究還不夠系統,從事癮醫學服務的人員主要是神科醫師。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很多,需要進一步與其他學科合作和整合,綜合運用各種方法預防、治療和康復癮者。希通過癮醫學的發展,能夠提高癮治療的質量和可及,開展專業和大眾培訓,支持臨床研究和預防工作,改變神科和通科醫生癮問題的角為醫學與政府、大眾通的平臺,并建立癮醫學亞專科。總之,癮醫學的發展需要進一步加強學研究,促進學科的規范化和專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