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約有2-3億人存在心理障礙問題,每年平均有30余萬人因心理障礙問題而自殺,200余萬人自殺未遂。這些數據引起了人們對心理疾病的高度關注。

心理疾病是指由于神上的張和干擾,導致個思想、和行為偏離社會生活規范的現象。心理疾病的嚴重程度與行為偏離社會生活規范的程度正比。

那麼,哪些人更容易患上心理疾病呢?

1. 工作力過大的人:長時間承高強度工作力會使神過度張,如果沒有及時調理,會產生焦慮、神抑郁等心理癥狀,甚至導致神疾病或心理障礙。

2. 對網絡依賴的人: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許多人沉迷于網絡世界。長時間上網或瀏覽不健康的網站容易引發心理疾病,如網、網上聊天、網游等會讓人陷虛擬狀態,影響正常認知和心理定位,甚至導致人格分裂。

3. 有急功近利心理傾向的人:現今許多人對事業追求追求急功近利,無法承失敗的打擊。他們期功,但又不愿付出太多努力。現實不會因個人主觀意愿而改變,這種心態可能導致失落和失。另外,部分人因過度工作,給自己增加了過多力,過于苛求自己,常常因其他問題而導致失敗,進而發自閉癥或抑郁癥等心理疾病。

4. 或家庭發生變故的人:當發生變故時,人們心會增加失落,加重心理失衡程度,產生心理障礙,甚至出現不理的過激行為。離婚后,面對家庭的變故,也會對心理造不同程度的傷害。

5. 格敏、多疑和固執的人:一般況下,心理疾病嚴重的人群比較敏、多疑,缺乏安全和完主義傾向。他們的發展和思維不協調,思維封閉,固執己見,對某些事容易陷困境。此外,嚴重心理疾病患者也可能出現實際能力與強烈愿不符的況,這是典型的完主義者,他們的超過了自能力范圍,導致心沖突和各種心理沖突,難以自拔。

6. 學習任務過重的人:過重的學習任務會導致人們每天面臨無法完的書籍和各種考試,同時還要承父母和老師的期力。這容易產生焦慮、對學習恐懼、抑郁或厭學心理等多種心理癥狀。

7. 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人:現代社會飛速發展,但是一部分人因各種原因難以適應。他們無法忍社會的不公平,因自無力改變而過度抑郁和煩躁。因個人技能與現代化之間的差距而到焦慮不安,從而產生心理問題。

心理疾病的核心問題在于持久的、無法排解的“心”痛苦,患者能夠覺到,但卻是一種無形的東西,無法被觀察到或索到,人們無法將其帶出、移走或通過手切除,即使使用藥也無法完全消除。

心理疾病或神疾病往往會變疾病,易于復發,因此治療過程較長,輕度病可能需要幾個月的調整,嚴重病可能需要數年的藥治療,但大多數經過正規治療的患者能夠獲得良好的療效,部分患者甚至可以痊愈。因為心理疾病與個的先天素質和個特征切相關,先天因素決定了患病概率的增加,而后者可以通過努力的個人長來改變,但這并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所以追求痊愈要考慮患病時間、嚴重程度、發病次數、個基礎以及是否能夠積極參與正規治療等多種因素。因此,不能一概而論疾病治療的難易和效果。

由于對心理疾病和神疾病存在排斥等偏見,許多人懷疑自己是否患有心理疾病時也不愿意去心理科就診,希通過自我調節來治療。那麼自我調節是否可靠,要況而定。如果是輕度抑郁、焦慮或強迫癥,對個人生活影響不大,痛苦也不是很強烈,那麼可以嘗試自學相關知識,調節心態和改變生活方式一段時間,一部分人可能能夠自行調整好。但相反,如果病持續時間長、程度嚴重或自我調節方法無效,就應該及時就醫。病程越短、病越輕,預后越好。簡單地說,治療越早越輕,效果越好。

此外,常見的問題是是否需要用藥。對于輕度、對生活影響不大的病,可以通過心理咨詢和心理調整來治療。如果心理調整無效,病嚴重或痛苦強烈,仍需藥治療才能獲得更好的療效。如何確定病的嚴重程度,可以去心理科或神科進行評估,不要因為不好意思而耽誤或拖延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