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年患者由于素脾虛,在一次腹瀉后出現眼瞼下垂的癥狀,并逐漸加重。前往就診時,他的主要表現是兩眼瞼下垂,眼裂變小,出現復視,飲水時會嗆到,咀嚼無力,兩臂不能上舉,自己不能穿,頸部弱頭部下垂等癥狀。經過幾個醫院的檢查和會診,最終診斷為重癥無力-延髓型。每天口服吡啶斯的明藥治療仍然無法控制癥狀。據辨證論治,該病例的病因定位在脾,屬于氣虛的范疇。醫生采用健脾益氣的方法,以補中益氣湯為主進行治療。服用15劑藥后,癥狀明顯好轉,半年后完全康復。

在這個病例報道后不久,又有兩位患者前來就診,他們都描述了與上一個病例相似的癥狀,西醫均診斷為重癥無力。他們也按照報道的方藥進行了治療,但療效并不顯著。經過仔細的診察和辨證分析,醫生發現其中一例患者的舌頭呈紅,脈搏細弦,左側脈搏小于右側,發病是因為張用腦,持續熬夜寫作之后。據辨證的結果,該患者的病因定位在肝腎,屬于“久視傷”,熱的范疇。盡管患者也有眼瞼下垂、咀嚼吞咽無力等脾虛的癥狀,但據“必先五勝”的原則,這是由于肝病和脾虛引起的,以肝腎虛為主要病因。醫生給予滋腎養肝的治療方案。經過12劑藥治療后,患者的癥狀明顯減輕。再服用12劑藥后,癥狀完全消失。經過鞏固治療后,患者很快痊愈,并且隨訪顯示療效穩定。

另外一例患者是中年人,病發于調資,調等未能如意,心抑郁之后。通過診察舌脈等,醫生將病因定位在肝脾,屬于氣郁虛的范疇。醫生采用疏肝養肝助脾的治療方案,患者很快完全康復。

以上三例患者,西醫診斷為重癥無力,他們都有眼瞼下垂、咀嚼吞咽無力等脾虛的癥狀,但是從中醫辨證來看,他們的舌頭、脈搏、癥狀、年齡、質、發病因等有很大的差異。經過服用相同的方藥后,治療效果也不同。只有通過綜合辨證施治,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案,這些患者才能逐一獲得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