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焦熱和熱下注是中醫中常見的病證,兩者有著一定的區別。下焦熱是指熱侵及下焦大腸或膀胱等,主要表現為大便腥臭稀溏或結、小腹脹痛、小便淋漓灼痛或癃閉、帶下黃白而腥臭、熱口重疲乏、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數等癥狀。在臨床上,常見于熱痢疾、熱泄瀉、淋濁、癃閉、、白帶、下肢關節腫痛、腳氣染等疾病。治療上,宜以清熱利的方法為主。

下焦熱涉及的范圍較廣泛,包括大腸、膀胱、生、下以及下經絡等。與之前提到的三焦不同,下焦是指繞臍腰一圈以下的所有組織,無論是空腔還是實質、部的骨頭還是外部的皮,都可以被歸類為下焦。然而,下焦熱的病機是熱病邪侵襲了臍以下的和經絡,并不同于其他組織病變。盡管它們可能是不同的病變,但使用的方藥可以是相似的,即異病同治。

另外,還要區分另一種況,即熱下注。顧名思義,熱從中上焦部位向下侵襲,導致下焦出現熱,屬于繼發況。例如,上焦心火下移至小腸,小腸通過經絡借道膀胱,引發下焦尿熱和尿痛。又如中焦脾氣下陷,導致谷氣下流,未被完全運化的谷氣變氣,沿著下行到下焦,形熱,導致下焦白帶黃稠、外疹。熱下注屬于下焦繼發熱。

因此,理清下焦熱和熱下注的區別對于中醫診斷和治療非常關鍵。對于下焦本部原發熱的治療,應以清熱利為主要方法。而對于熱下注導致的下焦熱,需要針對中上焦的熱進行治療,以阻斷熱向下擴散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