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趕來的小張,現年48歲,1.65米的個子,重210斤,頭發已基本,禿頂,脖子上的壅腫得他轉不過頭來。他已經患有高、冠心病和糖尿病十多年了,每天都需要服用降糖藥和降藥。然而,無論他吃什麼藥,始終維持在200/160mmHg左右,且脂也很高。為了治療他的病,患者跑遍了山東的各大醫院,找了許多專家教授,嘗試了很多治療方法,但都沒有取得明顯效果。

半月前,由于高導致頭暈,小張住進了醫院。在專家會診中,對于治療意見的統一無法達一致。有人提議為了醫療安全,將他轉到上級醫院進行治療;也有專家提議請中醫會診。當時我也在場,順勢將這個病例推給了我。

初次見到患者時,他的面無華,氣短懶言,重過重,神疲乏,悶頭暈,腰痛肢無力,稍微運就會氣,下肢也有腫脹的現象。脈搏沉細而無力,舌質淡紅,無苔,舌胖大,心音低鈍,為210/180mmHg。經過辨證分析,我認為患者是氣虛型高,即長期服藥導致脾胃損傷,引起臟功能衰退,五谷質無法正常滋養。因此,我決定采用滋補中氣,增強臟腑功能,達到調和,經脈通暢的治療方法。我使用了補中益氣湯并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其中包括黃芪、升麻、柴胡、陳皮、茯苓、當歸、紅花和桃仁。

當時有專家擔心黃芪可能會升高,引發虛火上升。但據脈象和臨床驗證,我堅持了自己的意見,并親自為患者煎藥。患者服用了兩劑藥后,開始下降;在服用了五劑藥后,已經降到了120/80mmHg;第十天,患者的恢復正常,并出院。之后,我繼續使用補中益氣湯進行調劑治療。

通過使用黃芪和中醫的治療方法,患者的高得到了顯著的改善和穩定。這個病例表明,中醫的藥和療法對于治療高有一定的療效,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