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是中醫經典之一,對于臨床醫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在學習《傷寒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靈活運用其中的經驗和理論,來擴大運用范圍,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本文將重點討論據部位和經脈病機來辨證施治的方法。

據部位來辨證,指的是據病癥出現的部位來判斷與相應臟腑功能失調有關的病機。在《傷寒論》中,關于這方面的容非常富,不再贅述。下面舉幾個例子,來說明據部位的辨證思路。比如,對于熱下利的治療,可以使用白頭翁湯。雖然熱來自中焦,但損傷的部位卻是在下焦的結腸,所以會出現腹痛(尤其是小腹)、里急后重等癥狀。因此,可以泛稱下焦。據這個思路,對于下焦熱而不是痢疾的病,可以嘗試使用白頭翁湯。雖然可能療效不佳,但并無原則上的錯誤。事實證明,不論是滴蟲、霉菌還是細菌道炎(屬于者),都可以得到一定的療效。基本方劑是:白頭翁15g,黃連6g,炒黃柏10g,秦皮15g,苦參15g,蛇床子10g。如果有脅脹悶的癥狀,可以加柴胡、郁金、枳實;如果有中焦熱的癥狀,可以加蒼、薏米等;如果病較重,可以加敗醬草、忍冬藤。此方不僅可以服有效,還可以用藥坐浴,效果也很好。對于病復雜的患者,這個方劑尤其有臨床意義。

據部位的辨證思路還可以適用于其他部位的疼痛病證。例如,桂枝新加湯可以治療發汗后的疼痛,脈搏緩慢。但是有些病雖然也出現了疼痛,但并沒有太表證的癥狀,比如落枕、頸椎病等。據部位的確定,我們可以仿照桂枝新加湯的思路來治療這些疾病。同樣的,對于老年人來說,不論質強弱,可以使用桂枝加葛湯進行治療,效果也是令人滿意的。

另外,我們還可以據經脈病機來辨證施治。雖然《傷寒論》中對經脈病證的論述較,治法也不夠詳細,但是由于經脈屬于臟腑系統,因此我們可以借鑒臟腑治法來理經脈不同部位出現的癥狀。只要能準確辨證,并依法進行調理,一般都能取得明顯的療效。這種方法可以彌補《傷寒論》中的不足之。例如,對于太病的治療,可以使用柴胡桂枝湯。雖然患者沒有出現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等癥狀,但是據經脈的辨證思路,我們可以發現很多病例都可以得到療效。另外,對于一些疾病,雖然癥狀在不同的經脈部位出現,但是可以據臟腑方藥來進行調理。例如,足厥肝經經過腹、脅等部位,所以這些部位出現的疼痛、結等癥狀,都可以使用疏肝理氣的方法來治療。

此外,我們還應該斟酌古人的治療經驗,并進行靈活變通。《傷寒論》已經有1700多年的歷史了,學發展也經歷了很多變遷。一些疾病的命名可能與現在不一樣,方藥的主治療證也有所不同,甚至有些病證沒有明確的方劑可以應用。因此,我們需要斟酌現代的臨床實踐,并靈活運用古人的經驗和理論。有時候,我們也能在臨床實踐中獲得新的啟示。例如,某些病癥與《傷寒論》中的經典方劑有相似之,但是命名不同。通過仔細思考,我們可以發現這些病癥與肝氣郁滯、疏泄反常等病機有關。據這個思路,我們可以靈活運用四逆散來治療乙狀結腸冗長癥、皮炎等疾病。

總之,通過據部位和經脈病機來辨證施治,我們可以拓展《傷寒論》的運用范圍,并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同時,我們也應該斟酌現代臨床實踐,靈活變通,以適應不同病的治療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