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道家經典《仙經》中有一句話:“借問如何是玄牝,嬰兒初生先兩腎”,中醫學也認為,“生命始生,先生兩腎”。因此,中醫學自古以來就把腎臟視作人的先天之本。如果先天不足,腎臟就會虛弱。因此,要想保持健康,腎臟就必須保持健康!然而,我們都是凡人,不是鐵打的,即使沒有先天不足,后天的耗損也會導致腎臟逐漸疲憊、虛弱,而腎臟作為人的先天之本,一旦到疾病的侵襲,就會引發各種疾病。腎臟疾病中最常見的是腎虛。如果腎臟虛弱,首要任務就是補腎。在現代,提到補腎,人們可能會首先想到六味地黃丸,但實際上,治療腎臟的祖方是金匱腎氣丸。金匱腎氣丸作為經典方劑,有許多加減方案,其中最有名的是加味腎氣丸。加味腎氣丸的方劑出自《嚴氏濟生方》,在清代的《張氏醫通》中被稱為濟生腎氣丸,并一直沿用至今。濟生腎氣丸的全方由附子(炮)、白茯苓、澤瀉、山茱萸(取)、山藥(炒)、車前子(酒蒸)、牡丹皮(去木)、桂(不見火)、川牛膝(去蘆,酒浸)、地黃等10味中藥組。按照原方的使用方法,將這些中藥研磨細末,制丸劑,每次服用70丸,空腹時用米飲送服。在現代臨床中,可以使用中藥或改為湯劑使用,但在改為湯劑時,需要據原方比例進行調整以適應實際需要。如果將濟生腎氣丸的劑型改為湯劑,臨床應用時可以更方便地據實際需要進行加減。一般來說,對于氣虛弱、畏寒肢冷嚴重的患者,可以去掉牡丹皮,加葫蘆戟天等藥來增強溫作用;對于水腫、腹水、腹脹滿的患者,可以加大腹皮、厚樸等藥來增強行氣除滿作用;對于腎不納氣、則氣的患者,可以加五味子、沉香等藥來增強納氣歸腎作用;對于神萎靡、納差便溏的患者,可以加黨參、白等藥來增強補益脾腎作用。濟生腎氣丸實際上是在金匱腎氣丸的基礎上加了車前子和牛膝,這樣一加,使整個方劑的主治方向發生了改變。金匱腎氣丸主要是補腎助,適用于腎不足的證候,而濟生腎氣丸主要作用是“溫補腎、利水消腫”,適用于腎不足、水停的證候。換句話說,濟生腎氣丸更適用于腎虛水腫的病癥,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腰膝酸、浮腫、小便不利、畏寒肢冷等癥狀。與腎氣丸不同的是,濟生腎氣丸的君臣佐使藥也有所不同,腎氣丸以附子、桂枝為君藥,而濟生腎氣丸則以附子為君藥,主要起到溫腎助、消除影的作用;桂、澤瀉、車前子為臣藥,其中桂主要治療“沉寒痼冷”、助膀胱氣化,澤瀉、車前子利水滲、利尿通淋;茯苓、山藥、地黃、山茱萸、牛膝、丹皮為佐藥,其中茯苓、山藥益氣健脾、調節土壤水分,地黃滋養腎臟、補充華,牛膝補益肝腎、促進藥下行,丹皮清泄熱邪、溫暖干燥。如果非要選擇一味藥作為主藥的話,那無疑是牛膝,它兼引導藥下行的作用。濟生腎氣丸也是一個千古名方,雖然是從金匱腎氣丸演化而來的,但在配伍上卻有獨特的特點。全方中溫補腎和利水滲兩類藥的聯合應用,可以實現“治本和治標,補養和瀉除”的特點。此外,還采用了補藥和補藥的聯合應用,實現了“從中尋求”的效果,從而使補腎的效果更加出。因此,《古今名醫方論》引用了張景岳的話,稱贊濟生腎氣丸:“補而不滯,利而不傷,治療水腫的方劑中無出其右者”。濟生腎氣丸的重點是溫補腎和利水消腫,特別適用于“水泛濫、微”的患者,臨床上,對于腎虛患者并伴有“水腫尿”的癥狀,濟生腎氣丸是主要的治療選擇。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對于由脾虛引起的水腫或腎虛衰而不伴有水的患者,使用濟生腎氣丸并不適宜。此外,方劑中的牛膝利下行的作用,不適合腎虛的患者使用。總的來說,濟生腎氣丸是金匱腎氣丸演化的經典名方之一,與六味地黃丸一樣,在臨床上也取得了顯著的效,并被世世代代地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