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仲的《小兒藥證直訣》中,益黃散、異功散和白散被賦予了重要的治療小兒脾胃病的任務。錢氏在這本書中非常重視小兒脾胃病的研究,提出了“脾主困”的學思想,認為脾胃病的特點是脾氣疲憊,脾失健運。因此,在治療脾胃病時,錢仲特別強調健運脾土,并創制了上述三個補脾方劑,每個方劑都有其獨特的側重點。
益黃散,又稱補脾散,由陳皮、丁香(或木香)、訶子、青皮、炙甘草組。其功能是溫中化、理氣悅脾。主要用于治療“脾胃虛弱,以及治療脾疳腹大瘦”的病癥。該方劑并不單純使用補藥,但卻被命名為“補脾散”。張山雷認為:“此方是溫中行氣的,適用于脾土虛寒、大便泄的患者。雖然名字益黃,但實際上并不是補益脾胃的專用藥。”臨床上很使用該方劑,治療脾土虛寒、大便泄的病癥通常使用理中湯或桂附理中湯。
異功散由人參、茯苓、白、陳皮、甘草五味藥組,通常被稱為五味異功散。其功能是補氣健脾、行氣化滯。主要用于治療食納呆、腹脹便溏、倦怠無力、口淡無味、舌淡等脾胃氣虛兼氣滯的證候。異功散是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加陳皮,旨在行氣化滯、醒脾助運。張山雷贊稱:“此方補脾并能流不滯,其中的陳皮起到了異功,與局方四君子相比,不再呆笨而靈活多了。”在臨床應用中,如果患者口淡無味、食納呆,常常會加藿香、砂仁;如果脘腹脹悶不舒,會加枳實、厚樸;如果伴有痰多嘔逆,會加法半夏;如果有便溏,會加懷山藥、車前子;如果口干喜飲,會加葛;如果有消化不良,會加焦山楂、建曲。
白散由人參、茯苓、白、藿香、木香、葛、甘草七味藥組,因此通常被稱為七味白散。其功能是補脾益氣、生津止瀉。主要用于治療“脾胃久虛、嘔吐泄瀉、頻繁且持續、枯竭、煩躁、只想喝水、食進食困難、瘦弱疲劣”等癥狀。該方劑是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加藿香、木香、葛而,其中白主要補氣健脾、燥利水;茯苓主要健脾滲;藿香、木香芳香悅脾;葛鼓舞胃氣上升,既可生津止,又能升止瀉。同時,輔以人參、甘草助白補脾益氣。張山雷指出:“這個方劑是補脾養胃的主要藥,運化功能失調,津消耗嚴重,虛熱熾,引水自救。雖然存在上吐下瀉的癥狀,但不能使用理中湯或益黃散,因此需要采用這個方劑來治療虛寒瀉利,形對立的矛盾。四君補土,借助茯苓來分清小水,但氣化不順,必須使用氣藥。然而,過于干燥的況也不適宜,因此使用木香和藿香來平衡其干燥的特點。葛可以升清止瀉,同時也能解,一舉兩得,但是嘔吐嚴重的患者應該避免使用。”沈金鰲稱贊道:“這個方劑對于補脾和胃、調中益氣非常有效,是一種良好的圣藥。”在臨床上,如果熱勢過盛導致口,可以去掉木香;如果嘔吐嚴重,可以增加藿香的用量;如果瀉癥嚴重,可以增加葛的用量;如果兼有脾虛,可以加炮姜。
綜上所述,這三個方劑的主旨都是補脾,但益黃散主要在于溫中行氣,異功散主要在于健脾助運,白散主要在于補脾生津。在臨床應用中應該據病選擇合適的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