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家鼻祖扁鵲以其高明的醫讓人們刮目相看。他開創了聞問切辨病論治的醫學系,被譽為中國醫學的奠基人。如今,我們有幸能夠一窺他醫學果的經典之作《天回醫簡》。這部由930支竹簡組,整理出2萬余字的醫書是扁鵲醫的珍貴記錄。這些竹簡在2012年被發現于四川都天回鎮老山漢墓,經過十多年的修復、還原和研究,目前已經整理出8部醫書。這些醫書涵蓋了經絡、臟腑、針灸、湯藥等醫學知識領域,并首次系統論述了中醫脈診的原理。扁鵲的診斷手法、結論以及相應的治療方法和方藥至今仍然廣為流傳。其中最著名的《傷寒雜病論》也都可算作它的“后輩”。《天回醫簡》的出土讓我們得以重新認識這位中國醫學史上的偉大人。醫簡中的“敝昔”正是指扁鵲,而所述的“五脈診”也是他的創造,被后世公認為中醫脈診學的理論基石。據醫簡中所使用的篆隸、古隸及隸書,可以推斷醫簡的年代約為秦末漢初。通過醫簡中出現的齊國方言,專家們斷定《天回醫簡》確實是扁鵲和倉公所傳的醫書。扁鵲是我國第一位被正史立傳的醫家,然而由于醫書失傳,他的醫已經無從考證。《天回醫簡》的出土使得扁鵲的醫學經典再度見天日,證明中醫已經在2000多年前形了較為完整的臨床診斷系。這些古代醫書至今仍然有重要的理論和臨床價值。例如,《經書·上脈》中的開篇語“敝昔曰人有九竅五臟十二節皆朝于氣”奠定了后世脈診學的理論基礎。《治六十病和齊湯法》中所述的一百多個醫方表明漢代已經使用了“中藥復方”,其中絕大多數藥配伍至今仍被現代醫家所沿用。專家們還發現,《黃帝經》是解經之書,相當于老師教學生的講稿,而這個“經”或許就是《天回醫簡》。與《天回醫簡》一同出土的完整髹漆經脈人像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經醫學模型,與墓葬中出土的經脈醫書相互印證,對于研究中華醫學經脈針灸理論的起源和發展有重要意義。都博館藏有《天回醫簡》,這是國迄今發現的容最富、系最完整、最理論和臨床價值的古代醫學文獻。雖然修復工作仍在進行中,但已經有116枚竹簡完了保護修復工作。在都博館展出的32枚竹簡將讓人們有機會親眼見證這本失傳了2000多年的中醫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