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是中醫學的經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富的針灸治療頭痛的理念與常用位。頭痛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癥狀,可以出現在多種急慢疾病中。頭痛的病因和病機非常復雜,但主要可以歸納為外傷兩大類。頭部被稱為“諸之會”、“清之府”,也是髓海所在之,所有五臟氣華都匯聚于頭部。因此,六之邪襲擊頭部,阻礙清的運行,或者傷導致氣,經絡阻塞,腦部失去營養等都會引發頭痛。

針灸學通常以經絡學說為基礎,據頭痛的部位,將其分為明經、經、太經和厥經等不同類型的頭痛。《經》主要采用經絡辨證施治的方法,大致可以將頭痛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 厥頭痛:如果面部浮腫、心中煩躁,可以針刺足明胃經和足太脾經的位。因為足明胃經通行于面部,足太脾經的支脈注于心中,這兩經的病變可以導致面部浮腫和心煩等癥狀。治療時,可以選擇足三里、沖、解溪、商丘等位,采用瀉法,疏泄足明和太的逆行經氣,使經脈暢通,癥狀得以緩解。

2. 厥頭痛:如果頭部脈絡疼痛、心中悲傷泣等癥狀,可以選擇針刺頭部搏的脈絡,通過瀉盡惡來調治足厥肝經。因為足厥肝經的脈絡“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肝主疏泄,調暢志,所以當足厥肝經的氣發生逆上沖時,就會出現頭痛、悲傷易哭等病癥。治療時,先取頭部跳的絡脈,并出,以泄瘀,然后再選擇肝經的太沖、行間等位進行調治,疏泄肝經的逆氣,從而改善頭痛、善悲和心煩等癥狀。

3. 厥頭痛:如果出現眩暈、頭沉重痛的癥狀,可以選擇與頭部五行相對應的位。然后可以選擇手心經來瀉熱,再選擇足腎經的位來壯腎水。這種頭痛是由于營衛逆,清濁相干,經氣逆上沖于頭部所致,所以需要選擇頭部二十五個位中與之相關的腧。另外,心為君火,腎為水臟,腎虛則水虧,不能上制于心,所以心火會過旺,上炎于頭部,導致頭痛、眩暈等癥狀。通過瀉心火,滋養腎,使水火相濟,癥狀可以得到緩解。

4. 厥頭痛:如果頭痛劇烈、健忘,疼痛部位不固定,可以選擇針刺頭面左右兩側的脈,再選擇足太脾經的相關位。因為足太脾經的氣逆上沖,會出現頭痛、健忘、疼痛不固定等癥狀。所以可以選擇左右脈進行針刺,以疏泄邪氣,然后再選擇足太脾經的腧,以壯脾氣,脾氣健康則癥狀會得到緩解。

5. 厥頭痛:如果出現頭部和項部疼痛,以及腰脊疼痛的癥狀,可以先選擇針刺天柱,然后選擇足太膀胱經的其他位。因為足太膀胱經的脈絡“別下項”,“挾脊抵腰中”,所以當膀胱經的氣逆上沖時,會出現頭項強痛和腰脊疼痛的癥狀。可以選擇天柱來疏泄太經的逆行氣,然后再選擇足太膀胱經下部的位,例如昆侖等,來進一步治療。

6. 厥頭痛:如果頭痛劇烈,耳前后的絡脈怒張且有熱象,可以針刺出來瀉熱,然后選擇足膽經的位。因為耳部前后是足膽經的通行部位,當膽經的氣逆上沖時,就會出現劇烈的頭痛和耳前后絡脈怒張的熱象。可以通過瀉祛熱的方法,再選擇足膽經下部的位,例如足臨泣等,來使上逆的熱氣下行。

7. 偏側頭痛:如果出現頭部偏側風寒,導致頭部冷痛的癥狀,可以先選擇針刺手三焦經和手明大腸經,然后再選擇足明經的位。因為手足明經的經脈都經過耳上和頭側部,所以當頭側都風寒導致偏頭冷痛時,可以選擇手明經的腧,然后再選擇足明經的位進行治療,例如頷厭、懸顱、合谷、外關、足臨泣等位,通常會有明顯的效果。

8. 熱引起的頭痛:如果頭痛是由熱逆于經引起的,伴有中滿悶、呼吸困難等癥狀,可以選擇足明胃經的人迎進行治療。

以上是治療頭痛常用的腧和針刺方法。一般以平補平瀉的手法為主,據病可以選擇適當的瀉法或補法,每次留針20~30分鐘,每10分鐘進行一次針刺,每日或隔日進行一次,10次為一個療程。需要注意的是,的治療方法請遵循醫生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