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是一部包含了急、傳染、發熱的傷寒和其他雜病的醫學著作,但其最主要的容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辯證論治的方法系。這個方法系的核心包括六經辯證和八綱辯證,只有弄清楚它們之間的關系,才能真正理解《傷寒雜病論》這本書。

與《黃帝經》中的六經不同,《傷寒雜病論》中的六經并不是同一個概念,只是引用了一些相關聯的名詞。例如,《傷寒例》就引用了《黃帝經·熱論篇》的某一部分容。此外,《黃帝經》中提到太明、均在表,均可發汗,而《傷寒雜病論》中的病卻不可發汗、不可下。還有,《黃帝經》中講到厥之后又返回太,這與臨床疾病的發展規律不符。實際上,《黃帝經》講的是經絡的循環運行,而經絡運行到厥經時會重新進,因為經絡不循環就無法正常運轉。只有死人才不需要經絡循環。

那麼,《傷寒雜病論》中的六經指的是什麼呢?實際上,它們是人的六個病變部位或系統,分別是太明、、太和厥。然而,單純地了解這六經并沒有太大意義,還需要清楚地了解《傷寒雜病論》中的概念。代表病,即能激活人功能的疾病,如、發燒、興等;代表病,即降低人功能的疾病,如發冷、乏力、沒神等。此外,還需要了解表、里、半表半里這三個概念,它們可以暫時理解為人的解剖學上的概念。表指的是人的外部,里指的是人部的消化系統,而半表半里指的是位于腹腔之間的區域,包含所有的臟。這三個概念可以反映疾病的病位,即病的位置。需要明確的是,這里所說的病的位置不是指西醫上的病灶位置,而是中醫所說的“證候”所反映出來的位置。

最后,結合概念的表、里、半表半里可以得到表、表、里、里、半表半里和半表半里六種況,它們分別對應《傷寒雜病論》中的六經。例如,太代表在表的部位出現的病,代表在表的部位出現的病,以此類推。這正是《傷寒雜病論》的偉大之,疾病雖然千變萬化,但反映到人上,都不過是表、里、半表半里這三個部位,這是疾病的共同范圍。疾病可以從一個方面發病,也可以從多個方面同時發病,這就是并病和合病。然而,六經辨證存在一個問題,即無法反映臟腑的生理病理變化。因此,還需要結合八綱辨證,即、表里、寒熱、虛實。在臨床上,我們首先要辨別表里,確定病位,然后再辨別寒熱虛實。這里的寒熱與前面的病、病不同。寒是指寒的現象,如臉蒼白、手腳冷、怕冷、脈細弱等;熱是指熱的現象,如臉紅、口干口苦、脈數等。病包含了寒象,病包含了熱象,疾病可以既不寒又不熱,但不能既不又不。虛實也是同樣的道理,虛指的是人虛弱,如氣不足、不足等,針對的是人;實指的是病氣實,如有堵塞等,主要針對的是病。因此,虛實也屬于病、病的范圍。寒熱虛實都是的一部分,因此會出現十種復雜的關系。證的方面包括:單純的證、熱證、實證、實熱證、虛熱證;證的方面包括:單純的證、寒證、實證、實寒證、虛寒證。這十種關系代表了疾病的質,也是病,最終必須反映到病位上,即六經。這也是為什麼幾千年前的中醫理論至今仍然適用的原因。幾千年來,人的結構基本上沒有發生本質的改變,所有人的結構都是相同的,盡管疾病的原因、種類和形式各不相同。但回到人、回到六經,總會有共同的反映。因此,雖然疾病千變萬化,但在中醫上,八綱足以概括一切,所有的疾病都不會超出這個框架。因此,學會辨證后,真正可以辨別任何疾病,都不會超出這個范圍。盡管理論很簡單,但要準確地找到關鍵的“癥”是非常困難的。一個人生病時可能會有幾個甚至十幾個不同的癥狀,從這些癥狀中找到最關鍵的幾個是非常困難的,需要醫師的經驗和抓住主要癥狀的能力。我認為,醫師的經驗實際上就是抓住主要癥狀的經驗。掌握如何快速、準確地抓住疾病的關鍵癥狀,并能對癥用藥,是每個中醫師必須磨練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