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是一本中醫經典著作,其中有兩個方子專門用于治療里虛,而里虛又存在兩種狀況。一種是腹痛,這時需要使用小建中湯;另一種是脈結代和心悸,需要使用炙甘草湯。本文將重點介紹《傷寒論》中的炙甘草湯。

原文中描述了心悸的癥狀,包括心慌、擔驚怕、想哭等。而脈結代則是指西醫所說的“心律不齊”,即脈搏跳時出現間歇或不規律的況。為什麼會出現脈結代呢?這是因為腸胃虛弱的人容易出現這種況。腸胃虛弱的人消化功能不佳,食在經過腸胃吸收后才轉化為供給心臟。如果供給不穩定,有時供應有時中斷,心臟就會出現停跳的況,這就是脈結代。因此,里虛的人往往會出現脈結代的現象。

炙甘草湯的組是什麼?張仲景發現心律不整是由腸胃引起的,尤其是胃的津不足時容易出現。因此,他在方中選用了甘草、人參、大棗和生姜這四味藥作為固定組。當腸胃功能不足且熱度不夠時,胃的燥氣會上升,肺也會到燥熱的影響,從而導致心不佳。肺和大腸相表里,因此可以判斷這類患者的大便一定不會正常。雖然不是便,但大便并不順暢,需要通過下焦的大便來改善。為了滋潤上源,防止肺過熱導致排便困難,方劑中加了麥門冬。此外,為了解決腸道的宿食問題,使用大黃和芒硝可能過于強力,因此選擇了麻子仁,由于其含有富的油脂,可以起到潤作用。考慮到本就不足,所以加了生地和阿膠,這兩味藥專門用于補。為了讓這些補能夠被心臟吸收,所以重點使用了桂枝。這九味藥的組合就形了炙甘草湯。

現在的方可參照如下: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參、生地黃、阿膠、麥門冬、火麻仁、大棗。其中,阿膠要生用,因為藥生用時功效強烈而迅速,煮的藥則相對純凈但作用緩慢。生用的阿膠可以立即到達心臟,迅速補充心。考慮到患者虛弱,所以生地的用量為一兩。麥門冬和麻子仁是表里藥,一個用于潤肺,一個用于清腸,因此常常一起使用且用量相等。在煎藥時,使用清酒,白酒或米酒即可。

炙甘草湯是一方非常有效的補心方劑,據《方輿輗》的記載,它不僅適用于傷寒病的脈結代和心悸,還可用于治療虛勞和肺痿等疾病。無論何種疾病,只要出現了脈結代的癥狀,都應該首先考慮使用炙甘草湯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