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中提到的五個瀉心湯,都是用于治療心下的。例如,半夏瀉心湯用于治療“痰氣”,大黃黃連瀉心湯用于治療“火熱”,附子瀉心湯用于治療“寒熱”,生姜瀉心湯用于治療“飲氣”,甘草瀉心湯用于治療“客氣上逆”。從《傷寒論》的描述來看,這五個瀉心湯并不是連續出現的,而是在結、懸飲、水氣等病證之間錯落排列,以便進行對比鑒別,增強辨證論治的效果。

“心下”是一種常見疾病,既可見于傷寒,也可見于其他雜病。它的因可能來自于傷寒誤下,也可能與飲食不節和脾胃失調有關,因此它可歸脾胃病范疇。然而,“心下”的病位有一定的辨證意義。因為“心下”之下,腹之上的夾隙,是的地方,所以脾氣的升和胃氣的降都必須經過“心下”。因此,“心下”的出現多反映了人上下不和、升降失調,以及脾胃失調的問題。

“心下”和“脅下”在病機上有些相似,都屬于各半的病位,只是一個在側,一個在中。的意思是堵塞。所謂“心下”,指的是心下(相當于胃之上脘)發生堵塞,這是氣機不暢的病變,并沒有實邪凝結的況,因此有“但氣耳”之說。所以,用手按時會。也有個別患者可能會出現心下突起一塊,形狀如蛋大小,按則消失,抬手則再次突起。這種況也屬于“氣”的范圍,并不需要過于擔心。另外,《傷寒論》中記載的“心下”并不伴有疼痛,但在臨床觀察中,有痛與無痛兩種況都有出現,因此不應一概而論,以免片面看待。

據我個人的理解,瀉心湯的五個“心下”可以分為兩類:半夏、生姜、甘草瀉心湯證屬于脾胃不和、升降失調的一類;大黃黃連瀉心湯、附子瀉心湯屬于火上水下、的一類。這兩類心下雖然病變有脾胃、心腎之分,但都以失調的升降為因,因此可以綜合討論。現將這兩類心下的證候分析如下:

一、脾腎不和

(1)痰氣癥狀:心下堵塞不適,嘔吐,惡心,大便次數增多,形狀不形,脈搏弦,按無力,舌苔白膩。

治法:和胃滌痰,調中消

方藥:半夏瀉心湯,包括半夏、干姜、黃連、黃芩、人參、甘草(炙)、大棗。

方義與分析:半夏瀉心湯屬于和法。它的煎法與小柴胡湯相同,也要“去滓重煎”,兩方的區別僅在于一味柴胡多了一味黃連,而半夏瀉心湯沒有柴胡。因此,半夏瀉心湯和小柴胡湯分別和之氣、脾胃之氣,為后世醫家開辟了治療病癥的新途徑。半夏瀉心湯治療心下的效果早已被人們所認可。個人經驗中,曾治療一名司機的心下,同時伴有嘔吐,按照“痰氣”進行治療,僅服用一劑藥后,大便中白痰涎明顯增多,病從此痊愈,這使我相信古人的治療方法是正確的。

(2)飲氣癥狀:心下堵塞,不斷噯氣,帶有“食臭”味,且大便更加頻繁(比痰氣的下瀉更嚴重),腹中不時發出腸鳴聲。可能還會伴有脅下疼痛,小便不暢,下肢浮腫等證候,脈搏沉弦無力,舌苔多為水

治法:補脾和胃,溫散水飲

方藥:生姜瀉心湯,包括生姜、干姜、半夏、黃連、黃芩、人參、炙甘草、大棗。

方義與分析:生姜瀉心湯是在半夏瀉心湯的基礎上加了一味生姜。這是因為癥伴有飲氣,如果沒有生姜的辛味,就不能健胃散飲并消除水氣。有人主張在生姜瀉心湯中加茯苓以利水飲,經臨床驗證,這種觀點是可信的。個人經驗中,曾治療一名男患者,他主訴胃脘堵塞,時不時出現蛋大小的隆起,按后消失,抬起手又出現,并且頻繁噯氣,帶有食臭味,腹中有腸鳴聲,脅下疼痛,面虛浮,小便,脈搏沉,舌苔水。經辨證為“飲氣”,使用生姜瀉心湯加茯苓,服用兩劑后,心下的隆起消失,覺舒適,再服用數劑后病痊愈。

(3)客氣上逆癥狀:心下堵塞,脹滿,干嘔,心煩不安,腹瀉每天十幾次,腹中有腸鳴聲,食消化不良。脈搏緩無力,舌質淡,舌苔薄白。

治法:溫中補虛,平抑客氣

方藥:甘草瀉心湯,包括甘草(炙)、大棗、干姜、半夏、黃連、黃芩。

方義與分析:甘草瀉心湯沒有使用人參,據半夏瀉心湯和生姜瀉心湯中均有人參的推斷,以及《金匱要略方論》中的記載,甘草瀉心湯應該加人參,這是一個誤解。甘草瀉心湯與半夏瀉心湯的藥味相似,不同之在于甘草是主藥,因此劑量較其他藥更多。甘草的重用是為了補中益氣,緩解客氣逆行,現了強主弱客的辨證思想。

二、心腎水火不

(1)火熱癥狀:心下堵塞,按,心煩,尿黃,或者伴有鼻衄,脈搏關脈浮,尺脈反沉,舌質紅絳,舌苔薄黃。

治法:清熱消

方藥:大黃黃連瀉心湯,包括大黃、黃連。

方義與分析:火熱是指心火不下于腎,反而上逆塞于心下。這是一種火上水下、水火不的病變。《傷寒論》對這種證的描述比較簡單,只提到了一個脈象和一個證候。脈象是“關脈浮”,關脈是脈的代表,反映了中焦有火熱之邪的問題。證候是“心下,按之濡”,濡即,說明心下雖然有堵塞,但按時卻。這表明這種證并非實邪凝結。據脈象和證候的聯系,可以看出這種心下屬于火熱之而非其他氣。個人經驗中,曾治療一名農民,他主訴牙痛和腮腫,心下滿且煩躁,脈搏浮數,舌苔薄黃。經辨證為心火塞不下于腎。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用滾開水浸泡服用,僅一碗藥后,病得到緩解。

(2)寒熱癥狀:心下熱,同時伴有惡寒和出汗,脈搏寸脈浮而尺脈反而沉。

治法:溫中固本,清熱治標

方藥:附子瀉心湯,包括附子、黃連、黃芩、大黃。

方義與分析:附子瀉心湯的藥有寒熱雙重質,治療時需要區分標本,使各起作用,煎煮要求用滾開水浸泡三種黃藥,取其寒氣以清泄心下的熱。另外,本方專門煎煮附子,取其味道濃厚而有力,同時溫補腎之虛,然后與其他藥一起服用,以溫固本,清熱消。總結起來,這兩類心下雖然病變有脾胃、心腎之分,但都是因為失調的升降而引起的,因此可以綜合討論。至于在這兩個方劑的基礎上的加減變化,則因人、因證而異,應況進行調整。這樣,才能更好地治療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