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一種橫貫表里、縱貫三焦的方劑》

五苓散是《傷寒論》中的經典方劑,被廣大醫家普遍認為是用來治療膀胱蓄水的方劑。然而,實際上五苓散是一種同時作用于表和里、縱貫三焦的方劑。首先我們來看,五苓散不僅可以治療膀胱蓄水,還可以解表發汗,有表里雙解的功效。對于太病而言,發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燥,煩躁不得眠,飲水的人,只需量飲水,使胃氣和緩,病即可好轉。若脈搏浮,小便不暢,微熱并有消癥狀,五苓散可以作為主要治療方劑。五苓散的組為豬苓18銖(去皮)、澤瀉1兩6銖、白18銖、茯苓18銖、桂枝半兩(去皮)。將這五味藥研磨散劑,以白開水調和,每次服用方寸匕,每日三次,并多喝溫水。通過發汗使病好轉,如此循環直至康復。從中可以看出,五苓散可以發汗解表。與桂枝湯輔助發汗的原理相同。在臨床實踐中,筆者經常單獨使用五苓散原方來治療冒、哮、慢咽炎、慢支氣管炎、疹、鼻炎等疾病,基本上只需要使用五味藥的原方,無需增減其他藥,病人即可通過發汗而痊愈。事實上,五苓散可以治療里證,也可以解表,還可以同時治療里證和表證。五苓散治療膀胱蓄水與三焦切相關,而三焦是主管水代謝的部位,因此五苓散也是治療三焦水代謝不良的重要方劑。《黃帝經》中描述了水代謝的全過程,其中包括水胃,游溢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發氣,上歸于肺,迫調節水道,下輸于膀胱。水分布,五經并行。五苓散的藥選擇和配伍幾乎涵蓋了整個水代謝過程。第一步是水胃,游溢氣,上輸于脾。五苓散中的白可以助脾氣的運化,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脾氣散發氣,上歸于肺。茯苓可以進脾和肺,幫助肺脾利水,這是水代謝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第三步是調節水道,下輸膀胱。澤瀉生長在沼澤邊緣,有“逐三焦膀胱停水”(《別錄》)和“最善滲泄水道”(《本草正義》)的功效。澤瀉可以利尿和治療膀胱疾病,這是第三步。第四步是水分布。只有通過氣化才能使水分布,五經并行。桂枝或桂可以通化氣,氣化膀胱和三焦的氣。《素問·靈蘭典論》中說:“膀胱是州都之,津藏于此,氣化則能排出。”氣化才能使水分布,使五經并行。桂枝或桂的氣化作用貫穿了整個水代謝過程。第五步是利用中的水。豬苓呈黑褐,《本草求真》中說:“豬苓……然茯苓則進氣而上行,豬苓進而下降。”茯苓和澤瀉可以利用氣分中的水,豬苓則利用分中的水。五苓散的五味藥作用于《黃帝經》中所描述的水代謝的所有環節,包括氣、和水。五味藥可以說是全面而細致地作用于水代謝的各個方面,這正是經方與眾不同之。五苓散治療的病機是全代謝障礙,主要表現為三焦和膀胱的病變。這種病機在臨床表現上非常廣泛,筆者幾乎每天都會使用五苓散來治療各種科室的疾病。它的應用遠遠超出了《傷寒論》中有限的癥狀描述。在臨床實踐中,即使沒有《傷寒論》所描述的五苓散的癥狀(如口、小便不利等),只要出現了這種病機,就可以使用五苓散,而且只需要使用原方,幾乎不需要增減其他藥。水代謝障礙在病理上可以分為痰、、水、飲,盡管都是水代謝的障礙,但各自有所不同,而五苓散可以通治痰水飲(輕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