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五臟生病,表現出來的癥狀各有不同。早在《黃帝經》中,就有一段關于五臟及六氣所生疾病的詳細敘述——那就是著名的“病機十九條”,它按五臟與六之不同,分條列舉不同類別疾病的癥狀與病機,提供了至今有效的中醫診斷和治療疾病的基本準則。下面就請大家來詳細了解一下五臟分屬疾病的判斷方法。
肝病化風是肝病中常見的病機之一。肝為剛臟,而用,主藏,在合筋,開竅于目。肝之失調,不榮筋,風生,可致發生振、眩暈的現象。肝病化風可以分為虛風和實風兩種況。虛風多由肝氣疏泄太過,風生所致;實風多由外溫熱疫癘之邪、七太過等原因引起。針對不同況的治療方法也不同,虛風治以補潛、肝息風;實風治以清熱泄火、鎮肝息風。
腎病化寒是腎病中常見的病機之一。腎為寒水之臟,腎病多從寒化。腎虛衰,命火不足,不能溫養肢臟腑,可致寒氣盛而虛寒病證。腎病化寒常見于久病危重的證。治療宜從治腎手,用回救逆、溫散寒的方法。
肺病是肺病中常見的病機之一。凡呼吸急、部悶之癥,皆屬肺氣不利而失肅降所致。不論肺實、肺虛,均可導致肺氣不利而出現急、悶之癥。治療宜補肺或泄肺,據實虛況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法。
脾病化是脾病中常見的病機之一。脾病多從化。脾主輸布津,運化微,既能養臟,又有運化水的作用。當脾損,運化水的功能失調時,可致水之氣潴留于,出現浮腫之癥。治療宜補脾化,滲利小便。
心病是心病中常見的病機之一。瘡瘍而兼痛,多屬證范圍,為心火盛,分有熱所致。治療瘡瘍,多用清泄心火、涼消癰之劑。
總之,臨床上所出現的拘攣搐、肢震、眩暈等癥,皆屬于五臟疾病的范疇,治療應從治臟手。對于不同的病機,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法,才能有效地診斷和治療疾病。
【重點詞匯解釋】
1. 病機十九條:《黃帝經》中關于五臟及六所生疾病的詳細敘述,提供了中醫診斷和治療的基本準則。
2. 虛風:肝病化風的一種況,由肝氣疏泄太過,風生所致。
3. 實風:肝病化風的一種況,由外溫熱疫癘之邪、七太過等原因引起。
4. 化寒:腎病化寒的況,由腎虛衰,命火不足,寒氣盛而虛寒病證。
5. 肅降:肺氣的下降和肅降功能,肺氣不利會導致呼吸困難、部悶等癥狀。
6. 化:脾病化的況,由脾損,運化水的功能失調所致。
7. 證:瘡瘍的況,由心火盛,分有熱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