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醫家黃元所著的《四圣心源》一直以來都到中醫界的推崇。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這個驗方就來自于這本書。《四圣心源》中的方子大多針對人氣機運化規律,從本出發,使方劑能夠多方面應用。其中的“下氣湯”更是著名中醫麻瑞亭老先生治療各類科雜病和疑難雜癥的基礎方劑。這個方劑載于黃元所撰寫的《四圣心源·卷四》,主要用于清降肺胃。原方包括甘草6g,半夏9g,茯苓9g,杏仁(泡,去皮尖)9g,貝母(去心)6g,五味子6g,芍藥6g,橘皮6g。其功效是“治氣滯在膈右肋者”。

麻瑞亭在原方的基礎上,去掉了斂肺止咳的五味子、貝母和橘皮,加了活疏肝的首烏和丹皮,以及理氣化痰的橘紅,將方劑加以改良,形了驗方“下氣湯”。新方劑的組為茯苓9g,甘草6g,炒杭芍12g,丹皮9g,制首烏20g,廣橘紅9g,炒杏仁9g,法半夏9g。這樣一來,方劑的功效不僅可以右降肺胃,還可以左升肝脾,有升清降濁的作用。這個方劑可以作為主方,進行靈活調整,用于治療大部分傷雜病和疑難重癥,療效顯著。

這個方劑的主要藥功效如下:茯苓有健脾滲的作用,治療脾虛;半夏能和胃降逆,治療胃逆;甘草和中,治療脾胃失調;杭芍、丹皮、制首烏能疏肝升陷,平膽;橘紅、杏仁能清肺理氣,化痰降逆。這八味藥合在一起,能夠調理后天脾胃,促進氣生化,助于恢復正常的升降功能。各個臟腑的氣機得以恢復,病也會逐漸好轉。

雖然這個方劑的藥看似平淡無奇,但它能夠調節中樞,協調四肢,同時升降替,調和水火。所以在治療傷雜病時,據病機理,使用這個方劑效果顯著。這是因為傷雜病往往涉及多個臟腑功能的失調,其中脾胃功能失調尤為明顯。病機表現為中氣不健,肝膽郁滯,肺胃上逆,脾腎下陷,導致脾胃不和,肝膽不調。現在上部的是虛熱,下部的是寒。這個方劑能夠和中調理病機,滲脾而不傷肝,滋肝而不助脾,降濁而去除上部壅塞,升清而矯正下部下陷。這樣一來,脾升肝腎隨之升,胃降心肺隨之降,各個臟腑的氣機恢復正常,疾病就可以逐漸好轉。

主方進行相應的調整。對于氣盛的病(如水氣病、脾虛脹滿),可以將茯苓換豬苓片,并將甘草換澤瀉。對于胃逆納呆、頭暈目眩的病(如偏高),可以將甘草換炒白。對于熱病(如暑月熱、苔白膩而胃口不開),可以將甘草換生苡仁。通過這樣的調整,可以來改良主方,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的來說,這個主方可以據不同的病進行調整,適用于治療各種傷雜病和疑難重癥。它的療效顯著,對于病的恢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