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憤怒”這個緒,一般人是如何看待的呢?“憤怒”是指生氣、變臉、不爽、發脾氣、對他人不滿等緒。相信每個人都曾以自己的方式驗過“憤怒”的覺,但我們是否真正了解這種緒的本質?我們是否能正確理憤怒的能量?一般來說,世俗觀點告訴我們,我們應盡量避免生氣,因為生氣對不好,也顯示自己修養不夠,所以我們應盡可能不產生憤怒的緒。在各種團和場合中,我們也不太喜歡整天發脾氣的人,即使在一個家庭中,我們也不喜歡父母或孩子經常發脾氣。小孩子如果功課沒寫會發脾氣,功課寫不完會發脾氣,功課忘了帶也會發脾氣,這種小孩通常不人喜歡。在宗教修行中,也認為經常憤怒的人修養不夠好,修行不佳,并且普遍認為修行越好的人愈不會有憤怒心。如果真的要因為生氣而生氣的話,在我們的人生中,永遠都氣不完!我們從小到大,從年輕到老,遇到了多都無法按照我們的意愿進行,如果每一件事都要生氣,恐怕我們早就被氣死了。有些人雖然表面上沒有發脾氣,但并不代表他們不生氣,或者即使是個好脾氣的人,一味抑自己的緒,也未必是件好事。“不滿”其實也是一種憤怒,表示你不喜歡某個狀態,或你不想接這個狀態。比如你不想接某人用這種態度跟你說話,或者你不想接某人欠你錢從來都不還,或者你不想接你的孩子罵你笨等等。我曾經聽說過一個小孩罵自己媽媽“賤”,媽媽氣到簡直想殺了他。

那麼,從心靈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憤怒”這種緒,或者說“生氣”這件事呢?首先,我們的第一反應應該是“不要抑”。如果我們產生了以上的緒,生生地將它抑下來是沒有用的,因此我們必須先覺察自己是否已經產生了這種緒。有些人甚至抑到連自己都察覺不到緒已經起來了。一旦長期抑自己的憤怒,使得憤怒的能量無法通過緒渲泄出來,就會反映在上。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會覺得自己的脾氣越來越好,卻越來越差的原因。我曾經見過這樣的人:本來脾氣很壞,就為蒜皮的小事生氣,后來脾氣慢慢改了,修養也變好了,但卻開始出現疾病。這并不是我期的結果,我不是要你覺察到自己在生氣后,就責備自己不該生氣,命令自己不要生氣。我也不要你否認自己憤怒的緒,而是要正視它。因為憤怒的能量并不會憑空消失,如果你沒有在心理上釋放、疏導、化解憤怒的能量,只是一再抑它,那麼憤怒的能量只好轉移,通過其他途徑發泄出來。在我的門診中,我曾經遇到一個患有類風關節炎的病人,的病與前夫和兒有關。在的婚姻中,不斷地委屈自己容忍前夫和兒的行為,但心卻充滿了強烈的憤怒緒,這種被抑的憤怒緒在中四,擾的免疫系統,使得只能與無奈和疾病共存。當我們抑憤怒緒時,取而代之的是無奈、憂郁和悲傷的緒,這同樣無益于我們的心健康。據多年的診治經驗,我發現大多數人在長過程中傾向于抑憤怒緒。當他們開始接心靈長團或接心理治療后,他們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以前溫和好脾氣的人突然變得脾氣暴躁、計較,以前不在乎的事也變得異常在乎。你的邊可能也有這樣的人:凡事委屈求全,用“妥協”換取和平的假象。他們總是說:老公就讓給那個人吧,兒不回家也沒關系,找我二十塊也算了,被騙三十萬也沒什麼,他欠的一百萬不還也算了,停車位讓給別人也沒關系……凡事都算了,都退讓,都妥協的人,最終只會失去自我,開始懷疑自己活著的意義,甚至可能陷瘋狂!有太多人在這種“算了”的狀態下,不自知地抑了大量的憤怒緒。我并不是要你毫無顧忌地表達自己的憤怒緒,而是這種憤怒必須被看見、被承認、被理、被轉化為一種建設的能量,導向建設的用途,這才是所謂的心靈的修行。俗話說:“可忍,不可忍。”在我治療的許多病患或癌友中,很多人其實長期抑了太多緒,就像是水溫逐漸升高的煮青蛙一樣,等到水溫愈來愈高,高到無法忍而想逃走時,已經來不及了。我們平常被教導凡事要忍耐,一點點苦可以忍,一點點罪可以,殊不知被抑的負面緒其實在不斷地積累,久而久之,總有一天緒會發!如果緒沒有發,那麼就是疾病會發。過去你可能一直很健康,即使染疾病也能安然無恙,但現在卻患上了重疾,只能慨:“我從來都不生病的,連一點小冒都沒有!”因為等到你無法忍時,往往已經患重病了。無論是緒的發還是疾病的發,兩者的途徑其實是沒有區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