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MRI顯示,在2021年夏天,一名54歲男子因疾病發作被送往國北加利福尼亞州的一所醫院,而當時沒有人意識到他腦部到了氏阿米原蟲的侵襲。MRI顯示,該男子的左腦有一個神的腫塊,因此他被轉移到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醫學中心接進一步治療。然而,經過腦活組織檢查和其他測試,醫生們發現該男子腦部腫塊并非腫瘤,而是由罕見的氏阿米原蟲引發的中樞神經系統染。氏阿米原蟲是幾種引起關注的“食腦”寄生蟲之一,它們最早是在1986年發現于圣地亞哥園的一只死亡待產母山魈。這種病原會導致90%以上染者死亡,可以說是一種致命的大腦病。幸運的是,這位患者在接治療后逐漸康復。這一突破得益于UCSF醫療團隊的努力。當他們試圖找到拯救患者的方法時,他們發現了UCSF生化學家Joseph DeRisi團隊幾年前發表的一篇論文。該研究指出,一種最初在歐洲開發用于抑制尿路染的藥——硝羥喹啉,在實驗室中對治療氏阿米原蟲染有效。因此,UCSF醫療團隊匆忙從國外獲取了這種藥,并首次將其用于治療阿米染患者。相關研究與治療結果最近發表于《新發傳染病》雜志。沒有參與該研究的專家表示,這位男子的康復是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死刑”的阿米原蟲腦部染治療的一個重要突破。UCSF醫療團隊表示,該藥國尚未被批準用于常規治療,但實驗室測試表明它對其他致病阿米原蟲同樣有效。氏阿米原蟲存在于土壤、灰塵和水中,并可通過肺部或皮切口進。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國僅確認了約100例氏阿米原蟲染人類的病例。“大多數醫生,甚至是傳染病專家可能從未見過相關病例。”UCSF醫療團隊的領導者、傳染病醫師Natasha Spottiswoode說道。因此,即使在這位患者的MRI結果出來后,兩年前,他們也沒有考慮到阿米原蟲染,直到活檢結果顯示出疑似的阿米原蟲,以及相關的聚合酶鏈式反應檢測呈后,他們才確認遇到了這種罕見的染。最初,醫療團隊采用了寄生蟲抗藥、抗菌藥和抗真菌藥的聯合療法,患者每天需要服用47顆藥,并且還需要接靜脈注治療。這種療法有很大的毒副作用,患者在接上述治療后糖水平和白細胞計數都降到了危險水平,并出現了腎衰竭,與此同時,病變仍在不斷擴大。直到Spottiswoode等人發現硝羥喹啉有治療該疾病時,患者才有了一線生機。Spottiswoode聯系到了DeRisi,但對方表示他們還沒有機會在實際染者上使用硝羥喹啉進行檢驗,且該藥沒有獲得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批準。最終,在多方協調下,國亞虹醫藥公司向UCSF醫療中心無償提供了數百片藥,僅僅用硝羥喹啉治療了1周后,患者的病變就開始小。隨訪的MRI結果也顯示病持續改善,患者現已出院,在家中接后續治療。近期,第二名患者也開始使用該藥,初步檢測結果同樣令人振。(徐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