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醫院就診,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都離不開CT檢查、驗化驗等儀的應用。CT檢查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中有很高的價值,對于急腦梗塞、腦出以及顱腦外傷的診斷應首選CT檢查。此外,CT在顯示肺部病變方面也表現出很好的效果,對于肺部創傷、病變、腫瘤等的診斷有很高的價值。

然而,我們也必須意識到CT檢查的危害。CT檢查的原理是通過X分層掃描人,然后經過電腦計算后形二次像。在CT檢查過程中,X線管會調節放量,以產生不同的能,如清晰度和掃描部位,其輻量并不是恒定的。為了保證人的安全,CT檢查有一個最大輻量的限制。

CT檢查的使用危害可以從兩個基本概念來解釋:mSV(豪西弗)是輻劑量的基本單位,而mGy(豪格瑞)則是單位時間的放線量單位。地球上存在著各種輻,人類每年從大自然接到的輻劑量大約為2~4mSv,相當于一次普通CT檢查的劑量。然而,在一些高海拔地區,每年的輻劑量甚至超過200mSv。下面的圖表顯示了人對輻的承能力。

據最新的研究發現,刊登在《Nature Medicine》上的一篇文章顯示,他們收集了來自多個國家的超過94萬名年齡不超過22歲的參與者接CT檢查(EPI-CT)的數據。研究結果顯示,CT劑量的累積與所有腫瘤的風險呈正向關聯,即每增加100mGy的輻劑量,罹患全腫瘤的風險增加96%。類似的況也出現在淋和骨髓惡腫瘤中。即使在低劑量(10-15mGy)況下,也會增加非霍奇金淋瘤和B細胞腫瘤的風險。此前的研究已經證實,中劑量(≥100mGy)至高劑量(≥1Gy)的電離輻是兒人白病的已知風險因素,但低劑量(<100mGy)照帶來的健康損害尚不清楚。

系統惡腫瘤是一組包括白病、淋瘤和多發骨髓瘤等造系統疾病。這些疾病有惡程度高、治療復雜、預后較差等特點。已有研究論文指出,雖然CT像引起的雙鏈DNA斷裂在24小時可以完全修復,但多次CT照并不會發生劑量疊加。然而,考慮到個線的敏度存在差異,過于頻繁的檢查間隔仍然不可取。

相較于CT檢查的危害,確診疾病對于治療是非常有幫助的。然而,我們需要警惕和關注的是多次和隨意進行CT檢查所帶來的危害。當然,從本上來說,保持健康,減就醫次數才是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