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進行CT掃描的爭議,有人持反對意見,也有人認為只要頻率不是太高就沒有問題。然而,一些研究數據告訴我們這個問題的答案。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等研究人員對約18萬名年齡在22歲以下的英國人的醫療檔案進行了調查。分析結果顯示,在第一次接CT掃描后的10年中,患癌癥的風險高于正常水平,并且患癌風險與接多次掃描而累積的輻劑量正相關。相當于2~3次普通CT掃描帶來的輻劑量,會導致患者出現大腦腫瘤或白病的風險上升3倍。換句話說,就是做CT的次數越多,患癌風險就會越高。

此外,另一研究團隊在歐洲9個國家隨機調查了94.8174萬人,發現在22歲前接CT檢查后,據掃描的部位、特征和時間等因素,累積劑量與所有系統惡腫瘤的風險存在關聯,每100mGy的超額相對風險為1.96(95%置信區間1.10~3.12)。對于淋系和髓系惡腫瘤,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在持續的研究中,他們發現每進行一次CT,患腫瘤的整風險將上升43%;患淋腫瘤的風險上升42%,患骨髓惡腫瘤和AL的風險上升48%。

這些研究數據的提出并不是要大家完全停止使用CT掃描,而是強調在確有需要的況下才使用,并確保CT檢查的合理和優化。作為醫療工作者,我們應該反思自己的行為。停電不應該讓醫生無所適從,患者來院時也不應該不問診、不分輕重,就讓他們進行各種X線、CT等檢查,最終只得出一個偏頭疼的結果。這不僅是對資源的浪費,更是對患者的不負責任,也是醫生失職的表現。因此,我們需要謹慎使用CT掃描,只在確實需要時才進行,以確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