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慢胃炎和腸炎的患者越來越多,其中原因與現代飲食有關。高熱量、高油脂的飲食習慣,再加上經常外賣和夜宵,導致腸炎反復發作。張先生是一名45歲的銷售經理,平時工作力大,業務繁忙,經常不規律飲食,偶爾還應酬飲酒,導致他反復出現右下腹部疼痛已有一年多。經過胃腸鏡檢查,發現他患有慢非萎胃炎伴糜爛,回腸末端有多發潰瘍,直腸粘也出現炎癥改變。當地的中西醫均進行了治療,雖然腹痛有所減輕,但一旦停藥就會反復發作。于是他找到了我,希能夠通過中藥調理來解決問題。他的癥狀包括時不時的右下腹痛,大便時有時稀有時干結,排便后門疼痛和出,大便有臭味。他的紅潤,沒有明顯的惡寒熱,但會出汗,口干苦、頭暈頭痛、悶心悸等癥狀也沒有,胃口一般,偶爾有胃部痛,小便正常,睡眠也好,但容易疲倦乏力。舌頭呈紅并有裂紋,舌苔花剝,脈搏偏弦。經過綜合四診和考慮,我認為他的病屬于慢腸炎,于是開出了黃芩湯加烏梅和木香的方。他每天服用14劑,每天1劑,通過水煎服。在第二次復診時,他的右下腹疼痛明顯減輕,排便時門疼痛也明顯減輕,大便變得和通暢,基本沒有臭味。他繼續服用了14劑藥。在第三次復診時,他的狀況好了很多,右下腹疼痛消失了,只是昨天稍微到一點右下腹痛,但今天疼痛又消失了。我對方劑進行了調整,減了黃芩的用量,增加了白芍,以增強止痛的效果。他又服用了14劑藥,之后疼痛完全消失了。這其中的道理是什麼呢?黃芩湯是我這些年來研究的一個經方,它是一個很小的方,由黃芩、芍藥、甘草和大棗四味藥組。在一些醫院里,如果開這四味藥,可能會被拒絕配方,因為他們認為這不是一個方。但是古代的方劑就是這樣的,有兩味藥、三味藥、五味藥、七味藥,都是好方。張仲景在治療傷寒時就使用過黃芩湯來治療腹瀉。作為一名醫生,我深知老百姓看病的困難,通常需要去醫院做檢查和拿藥,非常費錢,非常不容易。因此,我堅持的原則是,能用小方就不用大方,能用便宜的藥就不用貴的藥,能在兩個療程治愈疾病就不讓患者吃三個療程的藥。雖然有時我也會面臨各種力,但我始終堅持自己的初心和原則。對于脾胃疾病,長期依賴西藥絕不是一個良策。而且脾臟是我們后天之本,一旦出現各種消化問題,你會發現自己吃不好、睡不好,整個人長時間于乏力狀態,干活沒有勁,容易冒,免疫力下降。有時我們會為了眼前的花費而治病,但從長遠來看,其實是在儲蓄更多的健康。因此,只要發現脾胃消化問題,進行準確的辯證和按療程治療,一般都可以明顯改善癥狀,同時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